在倾斜19度的建筑里行走是什么体验?记者探访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

 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 (记者董兆瑞)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坐落于北京西郊凤凰岭脚下,建成于2008年,建有综合训练废墟、基础训练场、绳索训练场、钢结构训练废墟等训练设施,已经成为国内外救援队的重要训练基地,2023年10月,该基地正式挂牌“一带一路”地震救援培训基地。日前,“应急救援基层行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首站便来到了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。

基地内用于日常训练的倾斜建筑。人民网记者 董兆瑞摄

  走进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,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各种倒塌形式的“废墟”,倾斜的“医院”、坍塌的“社区”、被掩埋的“地铁站”……这里主要模拟地震灾害发生后常见的建筑物倾斜破坏场景。记者跟随综合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走进了一栋倾斜角度为19度的楼房,在上楼的过程中感觉到一阵阵眩晕,可以说是“举步维艰”。王念法介绍,这是供救援队员开展抗眩晕等适应性搜救训练的场景,是救援队员的“入门课”,真实的现场环境要比这里复杂得多。

倾斜建筑内部环境十分复杂。人民网记者 董兆瑞摄

  然而,比起复杂的现场救援环境,救援队员还要克服更大的心理压力。在真实的地震救援现场中,适应腐臭味道是救援队员展救援工作的前提。为此,在训练过程中,气味训练也是参训学员的必修课。“我们会买来排骨,然后把它用密封盒密封起来,在炎热的天气下,至少密封三天,再让参训学员通过嗅觉来训练,让他们慢慢去适应、习惯这样的味道。第一次闻到那味道基本都会吐,一般人承受不了的。”王念法说。

  如今,这里也成为社会公众沉浸式感受灾害体验的场所。今年5月12日至15日,防灾减灾公众开放日活动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办。开放日期间,公众可以在此多维度学习地震自救互救相关知识,了解应急避难生活、现场急救技术和社区应急响应志愿者需要掌握的搜救技能,还可以零距离接触搜索装备、营救装备、医疗装备及地震救援模块化装备车等。

基地展厅内展示救援队参与国际救援情况。人民网记者 董兆瑞摄

  据了解,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隶属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。该中心是应急管理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主要承担地震、地质灾害等灾害应急搜救及现场评估、专业培训、技术研发和国际救援等工作,是中国国际救援队(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)和中国救援队两支国际重型救援队的组成单位之一,也是国家地震、地质灾害应急搜救与国际救援支撑保障中心和紧急救援训练基地。

  自2001年以来,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先后派出260人次参加了120余次破坏性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应急救援工作;先后派出110人次执行了汶川地震、舟曲泥石流、青海雪崩等11批次国内救援和印度洋大海啸、巴基斯坦洪灾、莫桑比克热带气旋、土耳其地震等15批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,荣获汶川和玉树地震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,以及玛多、泸定、土耳其地震应急管理部集体三等功。

  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重要组成单位,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拥有一批技术全面、能力过硬的救援专家,为救援队提供灾情评估、决策建议、震区背景信息及基础图鉴等信息服务支持。确保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09年、2014年、2019年以优异表现通过了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和2次复测;同时为中国救援队的能力建设提供了核心的人员与技术支持,保障了队伍在2019年首次顺利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,使中国成为亚洲首个同时拥有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的国家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极目新闻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